危废暂存间是企业临时存放危险废物的关键场所,其管理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合规性。正确的管理方式需严格遵循《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2013 年修改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涵盖选址建设、贮存规范、安全防护等全流程。以下是详细管理要点:
危废暂存间的基础建设需从源头控制污染风险,核心是 “防渗漏、防扩散、防污染”。
选址规范
- 避开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与周边敏感点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具体按地方环保要求)。
- 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避免因雨水倒灌导致危废泄漏扩散。
- 远离明火、热源(如锅炉房、配电室),避免易燃危废受热引发火灾或爆炸。
建设标准
- 防渗处理:地面、墙面需做防渗层(如采用 200mm 厚防渗混凝土 + 环氧树脂涂层),渗透系数≤10⁻¹⁰cm/s;墙角做圆弧处理,避免积留废液。
- 防泄漏收集:地面设坡度(≥2%),向导流槽倾斜,导流槽连接集液池(容积≥暂存间最大单桶容积的 1.5 倍),集液池同样做防渗处理,用于收集泄漏液体。
- 分区存放:内部按危废类别(如酸性、碱性、易燃、剧毒等)划分区域,用实体墙或挡板分隔(高度≥1.5m),避免不同类别危废混存发生反应(如酸性与碱性混合产生有毒气体)。
- 其他设施:安装防爆型通风系统(每小时换气≥3 次),排除挥发性气体;设置防雨、防晒设施(如封闭顶棚),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或阳光直射导致容器腐蚀、危废变质。
危废贮存需严格控制时间和方式,避免风险累积。
分类存放
- 不同种类危废必须单独存放,禁止混放(如废酸与废碱、氧化剂与还原剂、易燃液体与氧化性固体等),同类危废可集中存放,但需保持容器间距≥0.5m。
- 液体危废(如废油、废溶剂)需存放于防泄漏托盘(材质耐酸碱、耐腐蚀)中,托盘容积≥容器最大容积的 1.1 倍,防止倾倒或泄漏时扩散。
- 易碎容器(如玻璃瓶装危废)需单独固定,避免碰撞破碎;散装危废(如废污泥)需用密封储罐或防渗池存放,禁止裸露堆放。
贮存时限
- 一般情况下,危废暂存时间不得超过 1 年;确需延期的,需提前向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延长(最长不超过 6 个月)。
容器要求
- 容器需完好无损、耐腐蚀、密封性强(如 HDPE 桶、钢桶),与危废性质匹配(如酸性危废不得用普通铁桶,避免腐蚀泄漏)。
- 容器盖需拧紧,禁止敞口存放;液体危废容器液面与瓶口间距≥10cm,防止倾倒时溢出。
通过物理防护和清晰标识,降低人员接触风险和误操作概率。
安全设施配置
- 消防设施:根据危废类别配备对应灭火器(如易燃危废区配干粉 / 二氧化碳灭火器,腐蚀性危废区配抗溶性泡沫灭火器),数量满足 “每 50㎡不少于 2 具 4kg 干粉灭火器”;设置消防沙、灭火毯,用于扑灭小范围泄漏引发的火灾。
- 防爆与防静电:存放易燃危废的区域,电器设备(开关、灯具)需为防爆型,地面做防静电处理(如铺设导电橡胶),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如铁质扳手)。
- 个人防护装备(PPE):暂存间内或门口需配备防护服、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根据危废毒性选择,如有机气体用活性炭面具,酸性气体用防毒面罩)、急救箱(含中和剂、止血带等)。
标识规范
- 暂存间标识:门口显著位置张贴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标识(尺寸≥60cm×40cm,底色黄色,图案为黑色骷髅头 + 交叉骨头,下方标注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 及管理责任人电话)。
- 容器标识:每个危废容器张贴危险废物标签(尺寸≥15cm×10cm),注明危废名称、类别(如 HW08 废矿物油)、产生日期、产生单位、主要成分、危险特性(如易燃、腐蚀、有毒)、数量等信息,标签需清晰、不易脱落。
完整的台账是合规性的核心证明,需做到 “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台账内容
- 建立《危险废物暂存台账》,详细记录每批危废的 “产生信息”(产生部门、日期、数量、来源工序)、“入库信息”(入库日期、容器编号、存放位置)、“出库信息”(转移日期、接收单位、转移联单编号、运输车辆信息)。
- 台账需每日更新,字迹清晰,禁止涂改;电子版台账需备份,纸质版台账需装订成册,保存至少 5 年(环保部门检查重点)。
转移记录
- 危废出库时,需严格执行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即 “五联单”),与接收单位(有资质的处置企业)核对信息,确保联单填写完整(如危废类别、数量、运输方式等),并将联单副本存档。
人员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需通过培训提升风险意识和操作能力。
专人负责
- 明确暂存间管理责任人(可 1-2 人),负责日常巡查、台账更新、容器维护等工作,责任人需熟悉危废特性及应急处理流程。
培训要求
-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至少每季度 1 次),内容包括:危废危害特性(如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安全操作规范(如容器搬运、分类存放)、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应急处置流程等,培训记录需存档(含签到表、课件、考核结果)。
-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暂存间,进入时需登记(姓名、时间、事由),并由管理人员陪同。
制定预案并配备物资,确保突发情况(如泄漏、火灾)能快速处置。
应急预案
- 编制《危废暂存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泄漏、火灾、人员中毒等场景的处置流程(如泄漏时先疏散人员,再用吸附棉覆盖泄漏物,最后转移至安全区域)、责任分工、联系方式(环保部门、消防、医院等)。
应急物资
- 配备泄漏处理工具:吸附棉(耐酸碱型)、沙土、防渗布、专用收集桶(用于盛放泄漏物);
- 防护与急救物资:备用防毒面具、应急淋浴器、洗眼器(距暂存间≤30m)、中和剂(如废酸泄漏用小苏打,废碱泄漏用稀硼酸)、急救药品(如烧伤膏、解毒剂)。
应急演练
- 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应急演练,模拟泄漏、火灾等场景,记录演练过程及问题,持续优化预案,演练记录需存档。
通过定期巡查和记录,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
- 日常巡查:每日检查容器是否破损、泄漏,标识是否清晰,消防设施是否完好,通风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记录《每日巡查表》。
- 定期检查:每周检查防渗层、集液池是否有渗漏,分区是否规范;每月核对台账与实际存放量是否一致,确保账物相符。
- 问题整改:发现容器破损、标识模糊、混放等问题,需立即整改(如更换容器、补全标识、分离混放危废),并记录整改情况。
通过以上管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危废暂存间的环境风险,确保符合环保法规要求,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的罚款、停产或环境污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