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暂存间存储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规与标准,以确保环境安全与人员健康。《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 - 2023)是重要执行准则,以下从多方面详述其要求:
选址要求
- 地质条件:应选在地质结构稳定区域,地震烈度一般不超 7 度,避免建在溶洞区、易受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确保设施稳固,降低因地质灾害致危废泄漏风险。如在山区选址,要避开山体易滑坡地带。
- 地形与水文:设施底部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防止地下水浸泡导致危废泄漏污染地下水。不应处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滩地和岸坡,如某化工企业危废暂存间建在靠近河流的低地,汛期河水倒灌,就可能引发严重污染。
- 周边环境:需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下风向,减少危废挥发气体、异味对居民影响。例如,某城市规划危废暂存间选址时,充分考虑风向,将其建于远离居民区且在下风向的工业园区边缘。
建设要求
- 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材料建造,如至少 1 米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 10⁻⁷cm/s),或至少 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 10⁻¹⁰cm/s),建筑材料与危险废物相容,防止地面被腐蚀穿透致危废泄漏。
- 建筑主体:暂存间独立、密闭,有良好防雨、防风、防晒性能。顶部防雨设计能防雨水进入,墙体坚固可抵御大风,外部防晒涂层或覆盖物可降低阳光辐射对危废影响。
- 液体泄漏堵截:贮存液态危险废物,设液体泄漏堵截设施,堵截设施最小容积不低于对应贮存区域最大液态废物容器容积或液态废物总储量 1/10(二者取较大者),如在暂存间地面设围堰,围堰容积依此标准确定。
- 渗滤液收集:贮存可能产生渗滤液危险废物,设计渗滤液收集设施,收集设施容积满足渗滤液收集要求。可在地面设导流槽,通向专门渗滤液收集池。
- 气体处理:贮存易产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酸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危险废物,设气体收集装置和气体净化设施,排气筒高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 1996)要求,防止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污染大气。
- 照明与观察:有安全照明设施,灯具、线路符合防爆要求,设观察窗口,方便工作人员在外部观察内部情况,无需频繁进入,减少安全风险。
- 警示标识:暂存间门口、内部显著位置张贴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分类标识等,标识清晰、醒目、规范,符合《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 - 1995)要求,让人员快速识别危险。
- 防护设施: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设应急防护设施,如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在突发泄漏、人员接触危废等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应对,降低危害。
存储管理要求
- 分类存储:按危险废物类别、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污染防治要求分类贮存,不相容危险废物(相互反应的)分开存放,设隔离间隔断,避免混合反应引发安全事故,如酸性危废和碱性危废不可混存。
- 包装要求:危险废物装入符合标准的容器或包装物,容器完好无损,材质和衬里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液体危险废物注入开孔直径不超 70 毫米并有放气孔的桶中,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间保留 100 毫米以上空间,防止液体因温度变化膨胀溢出。
- 台账管理:建立详细危险废物管理台账,记录危险废物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等信息,台账保存期限按相关法规执行,一般在危险废物回取后继续保留三年,便于追溯管理。
- 定期检查:定期对危废暂存间设施、设备及存储的危险废物检查,查看容器是否破损、泄漏,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及时更换破损容器,维修故障气体净化设备。
- 泄漏应急处理:制定泄漏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如吸附材料、堵漏工具等。发生泄漏,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清理泄漏物,泄漏物按危险废物处理,防止污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