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危废库资讯

危废暂存间全库防火防爆标准

发布人:山东华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9-06 13:55:43 浏览次数:1

危废暂存间的 “全库防火防爆” 是系统性工程,需覆盖建筑设计、存储管理、设施配置、电气安全、人员操作、应急处置六大核心环节,核心目标是消除点火源、控制可燃 / 易爆危废风险、阻断火灾爆炸蔓延路径,需严格遵循《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等国家标准。


一、建筑设计:从源头筑牢防火防爆基础

建筑是防火防爆的 “骨架”,需满足危险场所的特殊结构要求,重点关注以下 4 点:

耐火等级与防火分区

危废暂存间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承重墙耐火极限≥2.5h,楼板≥1.0h),严禁使用可燃材料(如木质墙体、彩钢夹芯板)。

按危废类别划分防火分区:

存储易燃性危废(如废溶剂、废油)的区域,单个防火分区面积≤500㎡,且与非易燃危废区用防火墙(耐火极限≥3.0h)+ 甲级防火门分隔;

存储爆炸性危废(如废火药、废起爆药)的区域,需单独设置防爆隔间,与其他区域距离≥5m。

泄压设施:控制爆炸冲击力

防爆区域(如存储易挥发可燃危废的隔间)必须设置泄压设施,泄压面积与房间体积比≥0.05~0.22(具体按危废爆炸极限确定,爆炸危险性越高,比值越大)。

泄压设施优先采用轻质泄压屋面(如轻质混凝土板,重量≤60kg/㎡)或泄压窗(钢化玻璃,向外开启) ,严禁将泄压口朝向人员通道、设备机房或相邻建筑。

通风系统:降低可燃气体浓度

全库需设置防爆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风管均为防爆材质,如不锈钢),通风量满足 “每小时换气≥12 次”,防止易挥发危废(如废乙醇、废甲苯)挥发的可燃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如乙醇爆炸极限 3.3%~19%)。

通风口布局:进风口设在地面附近(收集下沉的重质气体),出风口设在屋顶(排出轻质气体),且出风口远离明火源(如烟囱、锅炉房)≥10m。

地面与墙体:防泄漏、防腐蚀

地面采用防渗、防滑、不发火材料(如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花岗岩地面),坡度≥1%,设置导流沟和集液池(容积≥最大单桶危废泄漏量 + 50% 余量),防止泄漏的易燃危废(如废柴油)积聚。

墙体下部 1.2m 高度做防腐处理(如贴防腐瓷砖),避免腐蚀性危废(如废酸、废碱)破坏墙体,间接影响防火结构。

二、存储管理:消除危废混存与存量风险

危废的 “特性冲突” 是引发火灾爆炸的重要原因(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存会剧烈反应放热),需严格执行分类存储规则:

分类存放:杜绝 “风险叠加”

按危废特性分区:将易燃类(HW06 废溶剂、HW08 废矿物油)、易爆类(HW15 爆炸性废物)、氧化剂类(HW03 含铬废物中的氧化剂)、还原剂类(HW48 含硫废物) 分别存放在独立隔间,每个隔间门口张贴清晰的 “危废类别 + 警示标志”(如易燃危废贴 “火焰” 标志,易爆危废贴 “爆炸” 标志)。

禁止混存清单:① 氧化剂与还原剂 / 易燃物混存(如次氯酸钠与乙醇);② 强酸与强碱混存(如废硫酸与废氢氧化钠,反应放热可能引燃周边易燃物);③ 易挥发可燃危废与强氧化剂混存(如废甲苯与高锰酸钾,挥发气体可能被氧化爆炸)。

存量与时限控制:降低 “风险基数”

单库总存量:根据危废类别确定,易燃 / 易爆危废单库存量≤50t,且每个隔间存量≤10t(避免单点风险过大)。

暂存时限:严格遵守 “危废暂存不超过 1 年” 的规定,超期需向环保部门报备,避免危废长期存放导致性质变化(如废油长期储存可能氧化放热)。

容器管理:防止 “泄漏引发风险”

容器材质:选用防爆、耐腐蚀的密闭容器(如钢制桶、玻璃钢桶),严禁使用普通塑料桶(易破损泄漏,且可能与危废反应)。

容器操作:① 盛装易燃危废的容器盖需拧紧,避免挥发气体泄漏;② 搬运时轻拿轻放,严禁撞击、翻滚(防止静电产生或容器破损);③ 容器外贴 “危废标签”,注明成分、特性、应急联系方式。

三、消防设施:配置 “针对性” 灭火与预警系统

消防设施需匹配危废风险特性,避免 “错配”(如用水灭油类火灾会导致火势蔓延):

灭火系统:按危废类型选型

危废类别 推荐灭火设施 禁止使用设施 原理说明

易燃液体(废油) 干粉灭火器(ABC 类)、泡沫灭火系统 直流水枪 泡沫覆盖液面,隔绝氧气;干粉抑制燃烧反应

易燃气体(废甲烷) 二氧化碳灭火器、气体灭火系统(IG541) 泡沫灭火器 二氧化碳 / IG541 降低氧气浓度至 15% 以下

电气类危废 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水基灭火器 防止导电引发二次触电或火势扩大

爆炸性危废 防爆型干粉灭火系统(远程控制) 任何可能产生冲击的设施 远程操作避免爆炸冲击伤害人员


配置要求:① 每 50㎡配置 1 具 4kg 以上 ABC 干粉灭火器,放置在出口附近(距离≤15m);② 易燃危废区设置自动泡沫喷淋系统,响应时间≤30s;③ 全库设置消防栓,水压≥0.15MPa,消防水管直径≥100mm。

预警系统:提前探测风险

火灾报警:安装防爆型烟感探测器 + 温感探测器(间距≤10m),与消防控制室联动,报警信号同时触发声光警报(分贝≥85dB)。

可燃气体探测:存储易挥发危废的区域,安装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如催化燃烧式,检测范围覆盖乙醇、甲苯等常见可燃气体),设定 “低报值 = 25% 爆炸极限,高报值 = 50% 爆炸极限”,高报时自动启动通风系统并切断区域电源。

四、电气安全:杜绝 “点火源”(核心风险点)

电气火花是危废暂存间最常见的点火源(如开关电弧、线路漏电),需全环节防爆:

电气设备:全防爆选型

所有电气设备(灯具、开关、插座、风机、电机)必须符合Ex d IIB T4 Ga级防爆标准(适用于大多数易燃危废场所),严禁使用普通民用电气。

灯具安装:采用防爆吸顶灯或壁灯,距危废容器≥0.5m,避免灯具表面高温(T4 级灯具最高表面温度≤135℃)引燃危废。

线路敷设:防破损、防漏电

电线电缆采用阻燃防爆型(如 ZR-YJV22 铠装电缆),穿镀锌钢管保护(钢管接口密封),严禁明敷或穿越危废存储区。

接地保护:全库设置独立接地系统,接地电阻≤4Ω;危废容器、通风管道、金属货架均需可靠接地,防止静电积聚(静电电压超过 300V 可能引发火花)。

静电防护:全流程控制

人员防护:工作人员穿防静电服、防静电鞋(电阻值 10^6~10^10Ω),进入前触摸静电释放球(释放人体静电)。

装卸防护:使用防爆叉车(或手动液压车,车轮为防静电橡胶),搬运容器时轻推轻放,避免摩擦产生静电;若使用管道输送危废(如废溶剂),管道流速≤1m/s(降低静电产生速率)。

五、日常管理:建立 “全流程” 制度保障

制度是防火防爆的 “软件”,需覆盖日常操作、巡检、培训:

出入库与巡检制度

出入库登记:记录危废类别、数量、入库时间、经办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门口设门禁系统)。

日常巡检:每日至少 1 次巡检,重点检查:① 容器是否泄漏、破损;② 通风系统、探测器是否正常运行;③ 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指针在绿色区域);④ 有无明火、吸烟等违规行为。

人员培训与演练

培训内容:危废特性(如易燃危废的闪点、爆炸极限)、防火防爆操作规范(如禁止携带火种进入)、应急处置流程(如初期火灾扑救、疏散路线)。

应急演练:每半年至少 1 次防火防爆演练,确保工作人员能:① 30 秒内找到并正确使用灭火器;② 触发报警后 5 分钟内完成人员疏散;③ 泄漏时正确使用吸附棉(如吸油棉)处理危废。

六、应急处置:快速阻断 “风险扩大”

若发生火灾或爆炸,需按 “先控火、再疏散、后处置” 的原则操作:

初期火灾扑救

若为小范围液体火灾(如容器泄漏引发),立即用干粉灭火器喷射火焰根部,或用防火毯覆盖液面;若为气体泄漏,先关闭容器阀门(若安全),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严禁行为:① 用水灭油类、电气类火灾;② 在未切断气源前扑救气体火灾(防止回火爆炸)。

人员疏散与报警

立即启动声光警报,组织人员沿疏散指示标志(距地面 0.5m 安装)撤离至室外安全区域(距离暂存间≥50m),清点人数。

拨打 “119” 报警,说明:危废暂存间地址、危废类别(如 “存储 5t 废溶剂,已起火”)、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

后期处置

火灾扑灭后,由专业人员清理现场:① 用防爆工具转移未受损的危废;② 用吸附棉、中和剂(如废酸泄漏用石灰中和)处理泄漏物,防止二次污染;③ 检查电气、消防设施,修复后方可重新使用。

总结

危废暂存间 “全库防火防爆” 的核心逻辑是 “控风险源、断点火源、防蔓延、强应急”:通过建筑设计控制风险扩散路径,通过分类存储消除危废反应风险,通过防爆电气和静电防护杜绝点火源,通过制度和演练确保应急能力。需注意:不同类型危废(如易燃、易爆、腐蚀性)的防火防爆要求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存储的危废特性制定专项方案,并定期邀请环保、消防部门现场核查,确保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