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危废库资讯

危废暂存库生产流程

发布人:山东华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9-01 11:14:37 浏览次数:1
危废暂存库的核心是危险废物的临时规范化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生产流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危废从 “产生” 到 “转移至有资质处置单位” 的中间环节可控、可追溯,避免污染环境或引发安全风险。其完整管理流程需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等法规要求,具体可分为以下 6 个核心环节:

一、前期准备:危废分类与包装合规

危废进入暂存库前,需先在产生源头完成分类与合规包装,这是暂存流程的基础,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安全性:


  1. 分类筛选:根据危废的特性(如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不同类别、不同特性的危废严格分开(例如:废酸 / 废碱需与易燃有机溶剂分开,含重金属危废需与普通有机危废分开),严禁混存(避免发生化学反应、泄漏扩散等风险)。
  2. 合规包装
    • 固态危废(如废滤芯、废活性炭):使用高强度、防渗漏的塑料桶 / 铁桶 / 编织袋(内衬防渗膜)包装,封口严密,无破损、无泄漏。
    • 液态危废(如废油、废溶剂):必须使用耐腐蚀性的密封容器(如聚乙烯桶、不锈钢桶),容器容积需匹配危废量(一般不超过 200L),且需预留 10% 以上空间(防止热胀冷缩导致溢出)。
    • 气态危废(如废吸附剂、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残渣):使用密封性能极强的容器,必要时加装呼吸阀(控制挥发性气体释放),并在容器外标注 “易挥发” 警示。
  3. 初标识:在每个包装容器外张贴临时标签,标注危废名称、类别(如 HW08 废矿物油、HW49 其他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重量 / 体积等基础信息。

二、入库接收:双人核对与台账登记

危废运至暂存库后,需通过 “核对 - 登记 - 确认” 流程,确保信息与实物一致,避免错收、漏收:


  1. 双人核对:由暂存库管理员与危废产生部门负责人(或押运人)共同核对以下信息:
    • 实物核对: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泄漏,危废外观(颜色、状态)是否与描述一致,防止混入非危废或错混类别。
    • 信息核对:临时标签信息是否完整,与《危废产生记录表》中的 “危废类别、产生量、产生日期” 是否匹配。
  2. 台账登记:核对无误后,管理员在 **《危险废物暂存台账》** 中逐项记录,台账需包含:
    • 基础信息:入库日期、危废名称、类别代码、产生部门 / 单位、包装规格、数量(重量 / 体积)。
    • 追溯信息:押运人、接收人签字,关联危废产生环节的原始记录编号(便于后续追溯)。
  3. 暂存分配:根据危废特性,分配至暂存库内对应的 “分区”(如腐蚀性危废区、易燃危废区、毒性危废区),分区需有明确标识(如醒目的警示牌、地面划线),且不同分区之间需保留足够安全距离(一般不小于 1m)。

三、分区贮存:按特性管控风险

暂存库需根据危废特性进行物理分区,并配套针对性防护设施,确保贮存期间安全:


  1. 分区原则
    • 腐蚀性危废(如 HW34 废酸、HW35 废碱):存放于 “防腐区”,地面需铺设耐酸碱防渗层(如环氧树脂、玻璃钢),墙面做防腐处理,区域内设置专用泄漏收集槽(防止废液扩散)。
    • 易燃危废(如 HW06 废有机溶剂、HW08 废油):存放于 “防爆区”,远离火源、电源,区域内安装防爆灯具、防爆通风设备,配备干粉灭火器、防火沙等消防器材,且严禁存放氧化剂。
    • 毒性危废(如 HW02 医疗废物、HW29 含汞废物):存放于 “隔离区”,需单独封闭(如带锁的密闭柜 / 隔间),防止人员接触,区域内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探头(如汞蒸气检测仪)。
    • 反应性危废(如 HW15 爆炸性废物):需单独存放于 “防爆隔离间”,远离其他危废,且需符合防爆建筑标准(如抗爆墙、泄压窗)。
  2. 贮存时限:根据法规要求,危废暂存期限一般不超过 1 年;确需延长的,需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延长时限不得超过 1 年(防止长期贮存导致风险累积)。

四、日常管理:巡检、监测与防护

暂存期间需通过常态化管理,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


  1. 定期巡检
    • 频率:每日至少 1 次全面巡检,易燃 / 毒性危废区需增加至每日 2 次(早晚各 1 次)。
    • 内容: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泄漏,分区标识是否清晰,消防器材 / 防护设施是否完好,有无异味、异常气体或液体渗出。
    • 记录:每次巡检需填写《危废暂存库巡检记录表》,发现问题需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处理(如泄漏时用防渗棉吸附、隔离污染区域)。
  2. 环境监测
    • 大气:每月至少 1 次检测暂存库内及周边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汞蒸气)浓度,确保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地下水 / 土壤:每季度至少 1 次对暂存库周边地下水(设置监测井)、土壤进行采样检测,防止防渗层破损导致污染渗透。
  3. 人员防护
    • 进入暂存库必须穿戴专用防护装备:防护服(根据危废特性选择耐酸碱 / 防静电款)、护目镜、防化手套、防滑防穿刺劳保鞋,接触毒性危废时需额外佩戴防毒面具。
    • 严禁在暂存库内饮食、吸烟,操作后需在专用洗消间进行全身清洁。

五、转移出库:联单审批与全程追溯

当危废需转移至有资质的处置单位时,需严格执行 “联单制度”,确保全程可追溯:


  1. 申请转移联单:由危废产生单位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电子联单或纸质联单),填写内容包括:产生单位信息、处置单位资质(需确认处置单位经营范围包含该类危废)、危废类别 / 数量 / 运输路线等。
  2. 联单核对与交接
    • 处置单位的运输车辆需具备 “危废运输资质”,驾驶员需持《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
    • 出库前,暂存库管理员与运输人员共同核对:联单信息与实物是否一致,包装是否完好,运输车辆的防护设施(如防渗垫、灭火器)是否齐全。
    • 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联单上签字确认,联单第一联由产生单位留存(归档至暂存台账),其余联单随危废转移(运输单位、处置单位各留存一联,最后一联由处置单位处理完成后反馈至生态环境部门)。
  3. 跟踪确认:危废转移后,需跟踪处置单位的接收凭证(如《危废接收确认单》),确保危废最终被合规处置,避免 “中途流失”。

六、台账归档与应急准备

  1. 台账归档:所有流程的记录(产生记录、入库台账、巡检记录、转移联单、监测报告)需分类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 5 年(便于生态环境部门检查追溯)。
  2. 应急准备
    • 制定《危废暂存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如泄漏、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等场景),每年至少组织 1 次应急演练。
    • 配备应急物资:防渗棉、吸附剂、中和剂(如废酸泄漏用石灰,废碱泄漏用稀盐酸)、应急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医疗急救箱等。

核心总结

危废暂存库的流程核心是 “分类合规、全程可溯、风险可控”,本质是通过规范化管理衔接 “危废产生” 与 “最终处置”,而非生产环节。所有操作需严格对标法规要求,避免因管理不当引发环境污染事故或安全事故(如泄漏导致土壤 / 地下水污染、易燃危废引发火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