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暂存间的焊接满焊工艺,核心目标是实现防渗、防腐、密封、结构强化,主要应用于地面接缝、墙体拼接、集液池、管道接口、存储槽体等关键部位 —— 这些部位若存在焊接缺陷(如虚焊、漏焊),易导致危废(如废酸、废溶剂)渗漏,引发腐蚀扩散、环境污染甚至火灾爆炸风险。需结合危废暂存间的 “防渗漏、耐腐蚀性、结构安全性” 需求,严格遵循《焊接工艺评定规程》(NB/T 47014)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中对防渗结构的要求,分 “前期准备、工艺实施、质量检测、后期防护” 四阶段规范操作。
满焊质量的核心前提是 “基材适配、焊材匹配、表面洁净”,需重点把控 3 个关键环节:
危废暂存间的焊接基材需根据存储危废类型(如酸性、碱性、溶剂类)选择耐腐材质,焊材需与基材 “材质同源、性能匹配”,避免因材质差异导致焊缝腐蚀失效。常见选型如下表:
- 关键要求:① 基材需提供材质证明书,严禁使用锈蚀、变形或有裂纹的钢材;② 焊材需在干燥环境下存储(如不锈钢焊材存储湿度≤60%),使用前按要求烘干(如 J507 焊条需 350℃烘干 1h,随用随取)。
焊接前需彻底清理基材表面的油污、锈蚀、氧化皮、灰尘,避免这些杂质导致焊缝产生气孔、夹渣,影响密封性和耐腐蚀性:
- 除锈:采用机械除锈(角磨机 + 钢丝轮)或化学除锈(酸洗钝化,仅用于不锈钢),除锈等级需达到Sa2.5 级(表面无可见油污、锈蚀,仅残留均匀的氧化色);
- 除油:用丙酮或乙醇擦拭基材焊接区域(宽度≥50mm),确保无油污残留(尤其是碳钢基材,油污会导致焊缝脆化);
- 拼接间隙控制:满焊拼接时,基材对接间隙需控制在1~3mm(间隙过小易导致焊不透,过大易导致焊肉凹陷),且错边量≤0.1 倍基材厚度(如 3mm 不锈钢错边量≤0.3mm)。
- 设备选型:根据基材类型选择焊接设备,不锈钢优先用氩弧焊(TIG)+ 手工电弧焊(氩弧焊打底保证防渗,手工电弧焊填充强化),碳钢可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MIG) ;设备需提前调试,确保电流、电压稳定(如氩弧焊氩气纯度≥99.99%,避免焊缝氧化);
- 环境控制:① 焊接区域需通风良好(防止焊接烟尘积聚,尤其在密闭暂存间内);② 避免在雨天、湿度>85% 或风速>5m/s 的环境下焊接(户外需搭建防雨防风棚),防止焊缝产生气孔;③ 若暂存间已存放危废,需先清空并通风 24h 以上,严禁带危废焊接(防止焊火花引燃易燃危废)。
满焊的核心是 “连续焊道、焊肉饱满、熔合良好”,需根据不同部位的结构特点选择焊接方式,重点控制焊接参数和操作手法:
不锈钢地面是危废暂存间防渗的关键,需采用 “双面满焊”(若为单层板材,需做单面满焊 + 背面防渗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打底焊(氩弧焊)
- 参数:电流 80~120A,电压 10~15V,焊接速度 8~12cm/min,氩气流量 8~12L/min;
- 操作:从拼接间隙一端起弧,采用 “直线运条法”,确保电弧稳定燃烧,熔池覆盖整个间隙(熔深≥基材厚度的 1/2),避免未熔合;焊后用角磨机清理焊道表面的氧化皮。
填充焊(手工电弧焊)
- 参数:电流 100~140A,电压 20~24V,焊接速度 10~15cm/min;
- 操作:采用 “锯齿形运条法”,焊道宽度控制在 8~12mm(约为焊条直径的 1.5~2 倍),层间温度≤150℃(不锈钢需控温防晶间腐蚀);每焊完一层,需彻底清除焊渣和飞溅物,检查无气孔、夹渣后再焊下一层。
盖面焊(手工电弧焊)
- 参数:电流 90~130A,电压 19~23V,焊接速度 12~18cm/min;
- 操作:焊道需覆盖填充焊的坡口边缘,高度比基材表面高 1~2mm(形成 “加强高”,增强防渗性),且焊道表面平整、无裂纹、无咬边(咬边深度≤0.5mm,长度≤10% 焊道长度)。
- 集液池(直角拼接):池壁与池底的直角拼接处需做 “圆弧过渡满焊”(先焊接内角,再焊接外角),内角焊道半径≥5mm,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开裂;
- 管道接口(法兰连接):法兰与管道的焊接需采用 “环向满焊”,焊道需连续环绕法兰密封面,无断点(防止危废从接口渗漏),焊后需对法兰密封面进行研磨(粗糙度 Ra≤3.2μm);
- 钢结构支撑(与地面连接):碳钢支撑与不锈钢地面焊接时,需在碳钢侧加 “不锈钢过渡层”(先焊 ER309L 过渡焊丝,再焊基材焊材),避免碳钢与不锈钢直接焊接产生电偶腐蚀。
满焊后需通过 “外观检查、无损检测、渗漏测试” 三级检测,确保焊缝无缺陷,满足危废暂存间的防渗要求:
- 检查内容:① 焊道连续性:无漏焊、断点,盖面焊覆盖整个坡口;② 表面缺陷:无裂纹、气孔、夹渣、咬边、焊瘤,焊道高度和宽度符合设计要求;③ 变形控制:焊接后基材变形量≤1‰(如 3m 长地面变形≤3mm),避免因变形导致缝隙渗漏。
对防渗要求高的部位(如集液池、废酸存储槽),需进行无损检测,检测比例根据风险等级确定:
- 渗透检测(PT):检测焊缝表面微小裂纹(尤其是不锈钢焊缝),检测比例 100%;
- 超声波检测(UT):检测焊缝内部缺陷(如未熔合、未焊透、内部气孔),对地面、池壁的关键焊缝抽检比例≥20%,若发现缺陷需扩大检测比例至 100%;
- 合格标准:按《承压设备无损检测》(NB/T 47013)执行,内部缺陷需达到 Ⅱ 级及以上。
渗漏测试是判断满焊是否满足危废防渗要求的最终标准,需模拟实际使用场景进行:
- 地面渗漏测试:在地面满焊区域浇筑清水(水深 100mm),保持 24h,观察地面下方(如地下室或土壤层)无渗水痕迹;若为不锈钢地面,可加 5% 氯化钠溶液(模拟腐蚀性环境)浸泡,48h 后检查焊缝无腐蚀渗漏;
- 集液池渗漏测试:向集液池内注满水,关闭进水阀,观察 24h,水位下降量≤1mm/24h(蒸发量需单独计算);若存储酸性危废,需注 5% 硫酸溶液浸泡 48h,检查焊缝无腐蚀、无渗漏;
- 管道渗漏测试:对危废输送管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保压 30min,压力降≤0.05MPa,且焊缝无渗漏。
危废暂存间的焊缝长期接触腐蚀性危废,需通过后期防护增强耐腐蚀性,避免焊缝锈蚀失效:
防腐涂层补涂
- 碳钢焊缝:焊后需先做磷化处理(增强涂层附着力),再涂刷 2 遍环氧煤沥青漆(干膜厚度≥200μm),或 1 遍聚脲涂层(耐酸耐碱,干膜厚度≥1.5mm);
- 不锈钢焊缝:焊后需做酸洗钝化处理(用 20% 硝酸 + 5% 氢氟酸溶液浸泡 10~15min),去除焊道氧化皮,形成钝化膜(增强耐腐蚀性),钝化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干燥。
定期维护检查
- 日常巡检:每周检查焊缝表面是否有腐蚀、裂纹、渗漏痕迹,尤其是集液池、管道接口等部位;
- 年度检测:每年对关键焊缝进行 1 次渗透检测(PT)和渗漏测试,若发现焊缝腐蚀或渗漏,需及时补焊(补焊工艺与原工艺一致)并重新做防腐处理。
避免外力损伤
- 严禁在焊缝区域堆放重物或用尖锐工具撞击(如叉车行驶需避开地面焊缝,可铺设防滑垫保护);
- 危废装卸时,避免容器直接撞击墙体或池壁焊缝(可在接触部位安装橡胶缓冲条)。
危废暂存间满焊工艺的核心逻辑是 “材质匹配防腐蚀、工艺规范防渗漏、检测验证保安全”,需围绕 “防渗” 这一核心需求,从基材选型到后期维护全流程管控。尤其需注意:不锈钢与碳钢的焊接禁忌、焊接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渗漏测试的场景模拟 ——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危废渗漏,引发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建议由具备 “特种设备焊接作业资质” 的人员操作,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满焊质量进行验收,确保符合 GB 18597 等国家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