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暂存间是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临时存放危险废物的重要场所,其存储管理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人员健康和后续处置的合规性。以下是危废暂存间存储的核心注意事项,涵盖选址、设施建设、操作管理、安全防护等多个方面:
选址合规性
- 需符合当地环保、规划部门的要求,远离居民区、水源地、食品加工区等敏感区域,避免位于低洼处(防止雨水倒灌引发泄漏)。
- 与其他建筑物、设施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具体距离需参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及地方规定)。
设施建设标准
- 结构坚固:采用耐腐蚀、防渗材料(如混凝土、环氧树脂涂层),地面需做硬化处理并设置 1%~2% 的坡度,配备收集沟和集液池(防止泄漏液扩散)。
- 防雨防渗:屋顶严密,门窗密封良好,避免雨水、地下水渗入;墙面高度不低于 2 米,防止废物溢出。
- 分区存放:内部需划分不同区域,按危险废物类别(如腐蚀性、易燃性、毒性、反应性)分开存放,设置明显分区标识,避免混存引发化学反应(如酸性与碱性废物混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包装要求
- 危险废物需装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如防腐蚀桶、防爆罐),容器必须完好无损、密封严密,避免泄漏。
- 容器外需粘贴清晰的标签,注明废物名称、类别、产生日期、数量、危害特性及应急措施(标签需符合《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
堆放要求
- 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容器本身高度的 2 倍),避免倾倒;堆叠稳固,留有通道(宽度≥0.8 米),方便检查和搬运。
- 液体废物容器需放置在防泄漏托盘或围堰内,防止破损后泄漏扩散;易碎容器需单独存放并采取缓冲措施。
存储时限
- 严格遵守 “临时存放” 原则,一般情况下,危险废物在暂存间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 1 年(特殊情况经环保部门批准可延长)。
安全防护设施
- 配备与存储废物特性匹配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沙、消防栓),易燃废物区域需使用防爆电器(如防爆灯、防爆开关)。
- 针对有毒气体挥发的废物(如废溶剂、含氰废物),需安装通风系统(如轴流风机),定期换气;腐蚀性废物区域需配备防腐蚀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PPE)。
- 设置应急冲洗设施(如洗眼器、淋浴装置),并确保在 30 秒内可到达。
应急处置预案
- 制定泄漏、火灾、中毒等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 配备应急泄漏处理物资(如吸附棉、防渗布、中和剂),定期组织员工演练,确保能快速响应。
台账记录
- 建立危险废物暂存台账,详细记录废物的名称、类别、来源、数量、入库日期、出库日期、接收单位等信息,台账需保存至少 5 年。
- 出入库时需双人核对,确保账物相符。
日常检查
- 每日检查容器是否破损、泄漏,标签是否清晰;每周检查消防设施、通风系统、防渗设施是否完好。
- 恶劣天气(如暴雨、高温)前需强化检查,防止雨水进入或高温引发危险。
人员管理
- 仅限专业人员进入暂存间,进入前需培训(了解废物特性、防护措施、应急流程),并做好出入登记。
- 禁止在暂存间内吸烟、饮食或进行无关操作。
- 暂存间外需设置醒目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包括警告标志和标签),标明 “危险废物暂存间” 及主要危害特性。
- 不得将非危险废物混入暂存间,也不得将危险废物随意倾倒、填埋或交由无资质单位处置。
- 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备暂存情况,接受监督检查。
通过严格落实以上注意事项,可有效降低危险废物暂存环节的环境风险,确保符合环保法规要求,保障人员与周边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