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瓶暂存柜的放置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以防止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等风险。以下是综合国家标准与行业实践的核心要求:
远离危险区域
- 暂存柜应设置在独立区域,远离火源、热源(如锅炉、配电箱)、人员密集场所及易燃 / 易爆物品仓库,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距离通常不小于 10 米。若存放乙炔等高危气体,需与明火保持 15 米以上距离。
- 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气瓶因高温导致压力升高。例如,夏季可采用遮阳棚或防晒网遮挡。
通风与空间
- 柜体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的位置,自然通风不足时需配备机械排风系统。对于易燃气体柜,排风换气次数需≥300 次 / 小时,且保持柜内负压(≥100Pa)以防止气体外溢。排风口应根据气体密度设置:比空气重的气体(如氯气)排风口位于底部,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排风口位于顶部。
- 柜体周围需预留足够空间(建议≥1 米),便于日常检查、气瓶更换及应急操作。
地面与建筑结构
- 柜体需放置在平整、坚固的地面上,防止倾斜或翻倒。若地面不平整,需使用垫板调整。
- 储存剧毒或高风险气体的暂存柜,应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物内,墙体采用不燃材料(如防火墙),屋顶需具备泄压功能。
气体分类隔离
- 禁忌气体分柜存放:例如,氧气与乙炔、氢气等可燃气体需分柜储存,间距≥5 米;氧气与油脂、易燃物严禁混存。毒性气体(如氯气)需单独存放,并配备气体泄漏监测装置。
- 空瓶与实瓶分区:空瓶与实瓶应分开存放,并用明显标识区分(如红色标签表示实瓶,蓝色表示空瓶)。
气瓶固定与防护
- 气瓶需直立放置,使用链条、卡扣或专用支架固定,防止倾倒。例如,医用氧气瓶需采用双链条固定。
- 瓶帽、防震圈等附件应齐全,搬运时轻装轻卸,避免碰撞。
柜体材质与结构
- 柜体采用不燃材料(如厚度≥1.2mm 的钢板),表面需防腐处理。若存放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需使用聚丙烯(PP)等耐腐蚀材质。
- 柜体应具备自动关闭功能的防火门,并配备防爆玻璃观察窗,便于观察内部情况。
安全设备与报警系统
- 气体检测与报警:存放易燃、有毒气体的暂存柜需安装可燃 / 有毒气体探测器,探测器位置根据气体密度调整(如氢气探测器位于顶部)。报警信号应与排风系统联动,浓度超标时自动启动排风并发出声光警报。
- 防静电与接地:柜体需通过导线连接至接地装置,接地电阻≤100Ω,防止静电积聚引发火花。
- 防火与灭火:柜内或周边应配备灭火器材(如干粉灭火器、灭火毯),并设置消防沙箱。若存放自燃性气体(如硅烷),需额外安装紫外 / 红外火焰探测器及水喷淋系统。
储存量限制
- 单柜储存量通常建议不超过 5 瓶(40L 规格),若超过 5 瓶但不超过 20 瓶,需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如增设防火墙);超过 20 瓶则需设置独立气瓶库。例如,乙炔气现场存储量超过 30m³(约 5 瓶)时,需用非燃烧材料隔离。
- 剧毒气体(如氰化氢)的储存需严格执行 “双人双锁” 管理,并安装视频监控。
操作规范
- 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熟悉气瓶特性及应急处置流程。开启阀门时应缓慢操作,防止气体快速喷出。
- 禁止在柜内进行分装、调配等作业,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泄漏。
- 定期检查柜体密封性、阀门状态及报警系统功能,记录检查结果并保存至少 1 年。
警示标志
- 柜体显著位置需张贴 “禁止烟火”“危险化学品” 等标志,并标明气体名称、危险特性(如易燃、有毒)及应急联系电话。例如,氧气柜需标注 “助燃气体,严禁接触油脂”,乙炔柜需标注 “易燃易爆,远离火源”。
- 空瓶与实瓶区域应设置 “空瓶区”“实瓶区” 标识,便于区分。
应急预案与物资
-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泄漏、火灾等场景的处置流程,包括疏散路线、警戒范围及救援措施。例如,氢气泄漏时需立即切断气源,疏散半径 500 米内人员,并使用惰性气体吹扫。
- 配备应急防护装备(如正压式呼吸器、防化服)及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确保在事故初期有效控制风险。
- 国家标准: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15603《危险化学品仓库储存通则》、GB 50646《特种气体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 行业规范:TSG 23《气瓶安全技术规程》、AQ301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 地方要求:部分地区(如深圳)对气瓶柜的材质、标识及存储量有细化规定,需结合当地标准执行。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气瓶暂存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确保人员与财产安全。实际操作中,建议定期邀请专业机构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更新设施以满足最新法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