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暂存间发生泄漏后,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遵循 “快速控制、安全处置、减少污染” 的原则,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操作,避免泄漏物扩散引发环境污染或人员伤害。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立即报警并隔离区域
- 第一时间通知现场负责人及环保管理部门,明确泄漏位置、危废种类(如酸性 / 碱性废液、有毒化学品、含重金属废物等)和大致泄漏量。
- 迅速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疏散周边可能受影响的人员,尤其要防止泄漏物扩散至水源、土壤或下水道。
-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防化服、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根据危废特性选择合适等级,如酸性气体需配备酸性气体滤毒罐)。
切断泄漏源
- 若泄漏源于容器破损(如桶、罐破裂),立即关闭阀门(如有),将未泄漏的容器转移至安全区域;
- 若为管道泄漏,迅速关闭上下游阀门,阻断泄漏通道;
- 对于散装堆放的危废(如废渣),用防渗布覆盖未泄漏部分,防止被雨水冲刷扩大泄漏。
根据泄漏物的物理状态(液态、固态、气态)和化学性质(腐蚀性、毒性、易燃性等),采取针对性措施:
- 围堵与导流:利用沙袋、防渗棉、防火堤等设施,在泄漏区域周边筑堤围堵,防止泄漏物扩散;通过导流槽将泄漏物引入预先设置的应急收集池(或耐腐蚀容器)。
- 吸附与中和:
- 对于少量泄漏,使用吸附棉、活性炭、硅藻土等吸附材料吸收液态泄漏物(注意:吸附材料需与危废兼容,如酸性泄漏禁用碱性吸附剂,反之亦然);
- 若为酸性泄漏(如废硫酸),可缓慢加入适量石灰、小苏打等进行中和(需在安全距离外操作,避免剧烈反应溅出);若为碱性泄漏(如废氢氧化钠),可用稀盐酸或柠檬酸中和,中和后检测 pH 值至 6-9。
- 收集与暂存:将吸附后的废物或中和后的液体装入专用耐腐蚀容器,密封后贴上 “危险废物” 标签,暂存于指定区域,等待后续合规处置。
- 对于散落的废渣、污泥等,用防爆工具(如铜制铲、勺)小心收集,避免产生扬尘(若为有毒粉尘,需在湿润状态下收集,防止吸入);
- 将收集的废物装入防渗袋或密封容器,避免二次泄漏。
- 立即启动通风系统(如排风机),将有毒气体排出室外(需确保排气口远离人员和敏感区域);
- 若泄漏量较大,可在泄漏点上方覆盖湿润的防渗布,或喷雾状水(针对水溶性气体)抑制气体扩散;
-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严禁在无防护情况下直接接触。
防渗层及地面处理
- 泄漏物收集完毕后,用与危废兼容的清洁剂(如中性洗涤剂)冲洗污染区域的防渗层表面,反复擦拭至无残留;
- 若防渗层因泄漏被腐蚀、破损(如 HDPE 膜破裂、混凝土开裂),需标记破损位置,后续进行修补或更换(修补后需重新检测防渗性能)。
二次污染物处理
- 收集泄漏物时使用的吸附材料、防护装备、清洁工具等,均属于危险废物,需一并装入专用容器,按危废管理要求记录并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严禁随意丢弃。
- 若泄漏物已渗入土壤(尽管有防渗层,仍需警惕微小破损),需挖掘受污染土壤,作为危废一并处置,并对挖掘区域重新铺设防渗层。
- 详细记录事故信息:包括泄漏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危废种类及数量、处理过程、使用的应急物资、参与人员等,形成书面报告。
- 向监管部门报告:若泄漏量较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如流入外环境),需立即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配合调查并采取进一步补救措施。
- 后续整改:分析泄漏原因(如容器老化、操作不当、防渗层失效等),针对性整改(如更换容器、加强人员培训、定期检测防渗层),并更新应急预案。
- 禁止盲目处理:不清楚危废特性时,切勿直接接触或混合中和(如强酸与强碱混合可能引发爆炸),需先查阅危废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防火防爆:若泄漏物为易燃性危废(如废有机溶剂),需禁止明火、静电,使用防爆工具,必要时配备灭火设备。
- 保护个人安全:若操作人员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必要时就医。
通过以上步骤,可最大限度降低危废泄漏的环境风险和人员伤害,确保处置过程合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