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危废库资讯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解读

发布人:山东华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7 15:35:31 浏览次数: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是我国危险废物贮存环境管理的核心标准,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替代原 2001 版标准。该标准结合当前危险废物管理需求,从分类分级管控、污染防治技术、信息化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下是核心内容解析:

一、总体要求与设施分类

  1. 适用范围适用于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及现有贮存设施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
  2. 设施分类与定义
    • 贮存库:仓库式封闭设施,用于各类危险废物贮存,需分区隔离并设置液体泄漏堵截设施(容积≥最大容器或总储量的 1/10)。
    • 贮存场:开放式防雨设施,用于堆存不易挥发的大宗危险废物,需设置径流疏导系统(防范 25 年一遇暴雨)。
    • 贮存池:池体构筑物,用于单一液态或半固态废物,需强化整体防渗(基础防渗层同贮存库标准)。
    • 贮存罐区:罐体组合设施,用于液态废物,围堰容积需满足最大罐泄漏量收集。
    • 贮存点:针对小微产废单位或临时中转,允许简化管理(如无需复杂防渗),但需防风、防雨、防晒并防止流失。

二、选址与建设要求

  1. 选址限制
    •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建设。
    • 避开地震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2. 防渗与防腐
    • 基础防渗:直接接触地面的危险废物需采用至少 1 米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⁷ cm/s)或 2 毫米厚 HDPE 膜(渗透系数≤10⁻¹⁰ cm/s)。
    • 表面防渗:地面、裙脚、围堰等接触危险废物的区域需采用抗渗混凝土、HDPE 膜等耐腐蚀材料。
    • 分区防渗:不同防渗工艺的区域需物理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3. 污染防治设施
    • 液体泄漏控制:贮存库和罐区需设置堵截设施,收集容积需满足最大泄漏量。
    • 气体收集:易产生粉尘、VOCs、酸雾的贮存库需配备气体净化系统,排气筒高度符合 GB 16297 标准。
    • 渗滤液处理:贮存池和可能产生渗滤液的区域需设计收集设施,渗滤液需达标处理。

三、运行管理与污染控制

  1. 分类贮存与包装
    • 不相容废物隔离:腐蚀性与易燃性、氧化剂与还原剂等需用隔板或隔墙隔离。
    • 包装要求:容器材质需与废物相容,液态废物容器需预留膨胀空间,柔性容器需封口严密。
    • 标签规范:需按 HJ 1276-2022 设置危险废物标签,包含废物名称、代码、危险特性、二维码等信息,且标签尺寸与容器容积匹配(如≥450L 容器需双面张贴)。
  2. 环境监测
    • 地下水监测:每年至少一次,监测因子根据废物特性选择(如重金属、有机物),监测点布置符合 HJ 164 要求。
    • 大气监测:有组织排放需按 GB/T 16157 监测,无组织排放(如 VOCs)需符合 GB 37822 标准。
    • 在线监控:重点监管单位需安装电子地磅、电子标签等信息化设备,数据实时上传环保平台。
  3. 应急预案与应急措施
    • 应急预案:需包含泄漏处置、火灾防控、人员疏散等内容,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备案。
    • 应急装备:配备吸附材料、消防器材、防化服等物资,每季度至少演练一次。
    • 事故报告:发生泄漏或污染事件后 1 小时内报告属地生态环境部门,24 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

四、信息化与退役管理

  1. 智慧监管
    • 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需采用电子管理台账,记录废物出入库、处置等信息,保存期限≥5 年。
    • 鼓励使用物联网技术(如 RFID 标签、传感器)实现全流程追溯。
  2. 设施退役
    • 退役前需清理残留废物,对场地进行污染评估和修复,确保土壤和地下水符合相关标准。
    • 退役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需按危险废物处理。

五、执行与监督

  1. 过渡期要求现有设施需在 2025 年 7 月 1 日前完成整改,不符合标准的需停止使用。
  2. 法律责任违反标准的单位将面临罚款(最高 50 万元)、停产整治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新旧标准对比与企业应对

  • 核心变化
    • 细化设施分类(新增贮存点),明确不同类型设施的防渗、污染防治要求。
    • 强化信息化监管和应急预案管理,推动 “智慧危废” 建设。
    • 优化标签体系,整合至 HJ 1276-2022,强调唯一性标识(二维码、数字识别码)。
  • 企业建议
    • 全面评估现有设施,制定整改方案(如升级防渗层、安装监控设备)。
    • 建立电子台账,确保数据可追溯,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 关注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总结

GB 18597-2023 通过分类分级管控、强化污染防治技术、推动信息化监管,构建了更科学、更严格的危险废物贮存环境管理体系。企业需严格遵循标准要求,从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到应急处置全流程把控风险,以实现合规运营和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