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爆气体多以压缩 / 液化状态存储于气瓶中,容器的合规性与完整性是防泄漏的第一道防线,需重点管控气瓶质量、固定方式及使用状态。
气瓶选型与检验合规性
- 合规气瓶要求:使用符合《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无缝钢瓶(乙炔用溶解乙炔气瓶,内部填充多孔填料 + 丙酮),气瓶壁厚偏差≤10%,瓶阀为铜合金材质(避免碰撞产生火花);压缩气体气瓶每 3 年检验 1 次,液化气体气瓶每 2 年检验 1 次,检验不合格(如瓶体腐蚀、划痕深度≥0.5mm)的气瓶立即报废,严禁 “超期服役”。
- 特殊气瓶管控:乙炔气瓶必须直立存放(倒置会导致丙酮流出,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气),瓶体底部用防滑橡胶垫固定,顶部阀口加装防撞保护帽;液化石油气(LPG)气瓶存储时需远离热源(如暖气片、阳光直射区),防止液体受热膨胀导致气瓶超压。
防倾倒与二次防护
- 固定装置:每个气瓶用钢制防倒链(承重≥50kg)或 U 型固定架锁定,固定点位于气瓶高度的 1/2-2/3 处,避免气瓶倾倒碰撞引发泄漏;多瓶存放时,堆垛层数≤2 层,层间用橡胶垫缓冲,瓶间距≥0.3 米,防止气瓶间摩擦产生静电。
- 泄漏缓冲措施:气瓶下方放置防爆托盘(材质为聚乙烯,容积≥气瓶总容积的 1.2 倍),托盘内铺设吸附棉(可吸收泄漏的液化气体),若发生小量泄漏,吸附棉可暂存气体,避免扩散至空气中形成爆炸混合气。
易爆气体的爆炸需满足 “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 点火源 + 氧气” 三要素,环境控制需围绕 “控温、通风、防爆电气、防静电” 精准施策。
温湿度与通风管控
- 温度控制:存储区温度≤30℃(液化石油气等气体超过 40℃易超压),严禁阳光直射,可安装防爆空调(制冷量按每 10㎡≥1.5 匹配置);夏季高温时,每 2 小时记录一次温度,超过 28℃时启动强制通风。
- 防爆通风:采用防爆型轴流风机(Ex d IIB T4 级,适配大多数易爆气体),通风量按 “每小时换气≥15 次” 设计(氢气、乙炔等轻于空气的气体,风机安装在存储区顶部;丙烷等重于空气的气体,风机安装在距地面 0.3-0.6 米处);排风口需远离建筑物门窗(间距≥5 米),且加装防雨罩和阻火器(防止外部火源倒灌)。
电气与火源管控
- 全防爆电气系统:存储区所有电气设备(照明、开关、风机、摄像头)均为防爆型,灯具采用隔爆型 LED 灯(功率≤40W),开关安装在存储区外的值班室;电气线路穿镀锌钢管(厚度≥2.5mm)保护,钢管连接处用防爆密封胶密封,避免气体渗入引发内部爆炸。
- 点火源禁止:存储区及周边 10 米范围内严禁吸烟、动火作业(特殊动火需办理一级动火许可证,且采取 “清空气体、氮气置换、现场监护” 措施);禁止携带手机、对讲机等非防爆电子设备,入口处设置静电释放装置和防爆工具存放柜(工具材质为铜合金或铍青铜,避免撞击产生火花)。
防静电措施
- 接地与跨接:气瓶、存储架、通风管道、防爆托盘均需可靠接地,接地电阻≤10Ω(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每月检测 1 次);相邻气瓶之间用铜导线跨接(截面积≥6mm²),防止电位差产生静电火花。
- 人员防护:操作人员需穿戴防静电服、防静电鞋(鞋底电阻 10⁶-10⁸Ω),进入存储区前触摸静电释放球(释放时间≥3 秒);严禁穿着化纤衣物(易产生静电)或带铁钉的鞋子(易摩擦产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