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存储的风险防控需贯穿 “预防 - 控制 - 应急” 全流程,结合其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特性,从存储设施、管理体系、应急能力等多维度落实措施,具体如下:
选址与布局合理化
- 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避开明火源、热源(如锅炉房、阳光直射区)及地下水源保护区,与其他建筑物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 内部按危化品特性分区存储:酸性与碱性物品、氧化剂与还原剂、易燃品与遇湿易燃品等必须物理隔离,避免混存反应(如硝酸与酒精混存可能引发爆炸)。
设施安全防护
- 防火防爆:配备防爆灯具、开关、通风设备(如防爆排风扇),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如铁制扳手);存储易燃液体的区域设置防火堤、防爆墙,地面采用不发火材料(如环氧树脂地坪)。
- 防泄漏与防渗:存储容器(如钢瓶、储罐)需定期检测密封性,液态危化品区域设置围堰(容积不低于最大容器容量 1.1 倍)和泄漏收集槽,地面及墙体做防渗处理(如铺设 HDPE 膜,渗透系数≤10⁻¹⁰cm/s)。
- 温控与防潮:对温度敏感的危化品(如硝酸铵、乙醚)设置恒温存储区(通常 15-30℃),配备温度计和自动温控设备;易潮解物品(如氢氧化钠)需密封存储并配备除湿机。
- 防腐蚀与耐压:存储强酸(如硫酸)、强碱(如氢氧化钾)的容器采用耐腐材料(如玻璃钢、聚四氟乙烯),高压气体钢瓶需固定存放(如用铁链拴在专用支架上),避免碰撞导致爆炸。
严格出入库管理
- 建立 “双人收发、双人保管” 制度(尤其剧毒化学品,如氰化物),出入库时核对品名、规格、数量、保质期,登记《危化品台账》(含来源、去向、经手人),确保可追溯。
- 禁止过期、变质危化品入库,废弃危化品按《危险废物名录》分类存放,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严禁随意丢弃。
规范操作流程
- 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如危化品安全管理证),作业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PPE):接触腐蚀性物品穿防化服、戴护目镜;接触有毒气体(如氯气)配备防毒面具。
- 装卸、搬运时轻拿轻放,避免摔撞、滚动;倾倒液体时使用导流管,防止飞溅;开启易挥发容器(如乙醚瓶)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蒸气积聚引发中毒或爆炸。
定期检查与维护
- 每日巡查:检查存储区温度、湿度、容器泄漏情况,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栓)是否完好,气体检测报警仪(如可燃气体探测器、有毒气体报警器)是否正常运行。
- 定期检测:每半年对容器、管道进行耐压试验和防腐处理;每年对防渗层、泄漏收集系统进行完整性检测,避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应急预案与演练
- 制定《危化品泄漏、火灾、中毒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处置流程(如泄漏时的围堵、中和措施,火灾时的灭火介质选择),并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 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应急演练,重点训练泄漏封堵、人员疏散、急救(如使用洗眼器、淋浴器处理灼伤)等技能,确保员工熟练掌握。
应急物资配备
- 消防类:根据危化品类型配备对应灭火器(如干粉灭火器用于易燃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精密仪器旁)、消防沙、灭火毯。
- 泄漏处理:防化手套、吸附棉(吸油 / 吸水型)、中和剂(如小苏打中和酸泄漏,稀醋酸中和碱泄漏)、防爆泵(用于转移泄漏液体)。
- 急救类:急救箱(含绷带、消毒用品)、解毒剂(如氰化物中毒用亚硝酸异戊酯)、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装置(距存储区≤15 米)。
风险监测与预警
- 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易燃气体(如甲烷)、有毒气体(如硫化氢)设置浓度报警装置(报警值低于爆炸下限或职业接触限值),超标时自动启动通风设备并报警。
- 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存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地震导致容器破裂),制定防控措施(如加固存储架、设置应急池),更新风险防控方案。
需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156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等,确保存储行为合法合规,从源头降低环境与安全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控危化品存储过程中的泄漏、爆炸、中毒等风险,保障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