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管理与操作规范
人员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需通过严格管控减少人为失误:
资质与培训
操作人员需持 “危化品从业人员资格证” 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危化品特性、存储要求、应急处置、设施使用等,每年复训 1 次,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严禁非授权人员进入,进入前登记(姓名、时间、事由),交出火源、手机等违禁品,穿防静电服、不穿带铁钉鞋。
操作要求
出入库管理:严格执行 “双人核对”,入库时检查容器完好性、标签清晰度,出库时记录领用单位、数量、用途,确保账物相符(误差≤0.1%)。
搬运规范:轻装轻卸,禁止摔、碰、撞击危化品容器;搬运钢瓶时使用专用推车,戴好瓶帽,避免滚动;开启钢瓶阀门时缓慢操作,防止超压泄漏。
六制度建设与记录管理
完善的制度和记录是追溯与改进的基础:
核心制度
建立《危化品存储管理制度》《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检查制度》等,上墙公示,明确责任人(如存储间管理员、安全负责人)。
特殊管控:易制毒 / 易制爆危化品需执行 “双人双锁”“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台账报公安部门备案。
记录留存
出入库记录:详细记录危化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入库日期、出库日期、领用单位、领用人、审批人,保存至少 3 年。
检查记录:每日巡检(温度、泄漏、设施状态)、每周专项检查(消防、报警、防护用品)、每月全面检查(制度执行、危化品状态),记录需签字确认,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并跟踪闭环。应急处置预案与演练
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响应:
应急预案
内容包括: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场景的处置流程(如泄漏时先疏散人员→穿戴防护→封堵泄漏→中和 / 吸附→收集废弃物)、应急小组分工(指挥、救援、通讯、警戒)、外部联络方式(消防 119、医院 120、环保部门)。
预案需每年评审修订,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应急演练
每季度至少组织 次演练(如模拟易燃液体泄漏、有毒气体报警),记录演练过程,总结不足并改进(如防护用品穿戴时间过长、通讯不畅等),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处置步骤。
定期维护与过期处理
设施维护
每周检查通风、报警、消防设施运行状态;每月校准气体报警器、测试洗眼器 / 喷淋;每半年检修防爆设备、防腐地面,确保无破损、锈蚀。
危化品处理
过期 / 变质危化品:单独存放,贴 “待处置” 标识,联系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单位(需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签订处置协议,记录转移联单(保存 5 年以上),严禁自行倾倒或焚烧。
通过以上全流程管理,可有效降低危化品存储间的安全风险,确保 “不泄漏、不爆炸、不中毒”。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具体危化品特性(如《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要求)和地方监管规定细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