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危化品)的储存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行业标准(如《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GB 15603-2022),核心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分类存放、严禁混存
根据危化品的性质(物理状态、化学特性、危险类别)分类储存,避免因混存引发化学反应(如燃烧、爆炸、中毒等)。
- 按危险类别划分: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剂、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分开存放,不同类别间设置物理隔离(如隔墙、防火间距)。
- 禁忌物品严禁混存:例如,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与还原剂(如硫粉)、强酸(如硫酸)与强碱(如氢氧化钠)、易燃液体(如汽油)与遇湿易燃物品(如金属钠)等,混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或有毒气体泄漏。
根据危化品的危险性及互容性,采取不同的储存方式:
- 隔离储存: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物料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非禁忌物料可共同存放(如普通易燃液体与可燃固体)。
- 隔开储存:用隔板或墙将储存区域分隔,存放虽不直接反应但需控制接触的物料(如易燃液体与氧化剂)。
- 分离储存:将禁忌物料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建筑物或独立仓库内,完全杜绝接触(如爆炸品与其他所有危化品必须分离储存)。
根据危化品的特性(如易燃、易爆、易挥发、怕潮、怕晒等),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 温度控制:易燃液体(如乙醚、乙醇)需储存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季节可采用降温设备(如防爆空调);低沸点物料需冷藏(如某些有机过氧化物)。
- 通风要求:挥发性强、有毒或易燃的危化品(如氯气、甲醇),储存场所需安装强制通风装置(如防爆风机),防止蒸气积聚达到爆炸极限或中毒浓度。
- 防潮防水:遇水反应的危化品(如电石、氢化钠)需存放在干燥、防雨的仓库,地面垫高并铺设防潮层;易潮解的物料(如硝酸铵)需密封包装并远离水源。
- 外部安全距离:储存场所(仓库、储罐区)与周边居民区、学校、医院、交通干线等敏感区域的距离,需符合《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要求,降低事故扩散风险。
- 内部安全布局:仓库内通道宽度、堆垛间距(与墙、柱、灯的距离)需满足作业和应急疏散需求(如堆垛高度不超过限高,通道宽度≥1.0 米)。
- 安全设施配备:根据危化品特性设置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灭火沙)、防爆电器(针对易燃易爆品)、防静电接地装置、泄漏收集设施(如围堰、应急池)、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等,并定期校验确保有效。
- 专人负责:明确储存区域的管理责任人,落实 “双人收发、双人保管” 制度(针对剧毒化学品等高危品类)。
- 台账记录:建立危化品出入库登记制度,记录品名、数量、来源、去向、储存位置及有效期,实现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 定期检查:每日巡检储存设施(如容器密封性、泄漏情况、安全设施运行状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 预案准备:制定危化品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操作流程、责任人及物资配备(如防化服、呼吸器、中和剂、吸油毡)。
-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掌握泄漏封堵、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技能。
- 禁止违规操作:严禁在储存区域内吸烟、动火(特殊情况需办理 “动火作业许可证” 并采取防护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如铁制工具需包裹橡胶)。
危化品储存的核心原则是 “防泄漏、防反应、防事故”,需结合物料特性、法规要求和实际场景,从分类、环境、设施、管理、应急等多维度构建全流程安全防线,确保储存过程 “零风险” 或 “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