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危废暂存间是否需要进行维护和检查,需结合日常观察、定期排查、环境监测及法规要求,重点关注其结构安全性、防渗漏性能、污染控制效果及配套设施完整性。以下是具体判断依据和场景:
建筑结构损坏
- 墙体、地面、屋顶出现裂缝、破损、沉降,或门窗变形、密封不严(如门缝过大、玻璃碎裂),可能导致雨水渗入、危险废物泄漏或异味扩散。
- 地面防腐层、防渗层(如环氧树脂、HDPE 膜)出现鼓包、剥落、磨损,或有明显渗透痕迹(如地面变色、潮湿),需立即检查防渗漏性能。
配套设施故障
- 通风系统:排风扇不运转、风量不足,或管道堵塞、破损,导致暂存间内异味浓重、气体聚集(如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
- 防渗设施:收集沟、应急池有积水、杂物堵塞,或防渗层破损,无法应对泄漏事故。
- 消防与应急设备:灭火器过期、压力不足,应急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破损或缺失,洗眼器、喷淋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 监控与警示设施:视频监控画面模糊、失灵,警示标识(如 “危险废物”“禁止吸烟”)褪色、脱落或位置不当。
废物包装问题
- 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如桶、袋)出现破损、泄漏、锈蚀,或封口松动,导致内容物渗出、挥发,污染暂存间地面或空气。
- 不同类别危险废物混放、堆叠不规范(如超重压垮货架),可能引发化学反应(如酸碱混合泄漏),需检查分区存放是否合规。
环境异常现象
- 暂存间内或周边出现刺激性气味、液体渗漏痕迹(如地面油渍、结晶),或墙面、设备表面出现腐蚀、变色(如酸碱腐蚀痕迹)。
- 周边土壤、地下水出现异常(如植被枯萎、水质浑浊),可能是暂存间长期渗漏导致,需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判断。
法规强制要求的定期检查
-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地方环保规定,企业需每日巡查危废暂存间(如检查废物堆放、标识、防渗漏情况),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全面排查设施完整性,并记录存档。
- 若暂存间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废物(如剧毒、腐蚀性废物),或位于环境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区周边),需增加检查频次。
环境监测数据异常
- 对暂存间周边土壤、地下水开展定期监测(如每年 1-2 次),若检测出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超标,可能是暂存间渗漏导致,需追溯源头并修复。
- 暂存间内空气质量监测(如 VOCs、有毒气体浓度)超标,提示通风系统或密封性能失效,需维护设备并排查泄漏点。
突发天气或意外事件后
- 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后,需检查屋顶是否漏水、结构是否受损、应急池是否积水。
- 发生危险废物泄漏、火灾等事故后,需全面排查设施损坏情况,修复后才能重新使用。
长期停用或负荷变化
- 暂存间停用超过 3 个月后重新启用前,需检查所有设施是否正常(如管道是否堵塞、设备是否生锈)。
- 暂存废物种类、数量发生重大变化(如新增腐蚀性废物、堆存高度增加),需评估结构承重、防腐能力是否匹配,必要时进行加固或改造。
危废暂存间的维护和检查需遵循 “日常观察优先、定期排查保底、异常情况立即响应” 的原则。一旦发现结构损坏、设施故障、污染迹象或监测数据异常,必须立即暂停使用(必要时转移危险废物),开展针对性维护(如修补防渗层、更换设备),并记录维护过程以备环保部门核查。定期维护和检查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暂存间始终符合 “防渗漏、防扩散、防污染” 的环保要求,降低环境风险。